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37章(1 / 2)

刘启说罢还嗤笑一声,不知在嘲笑自己,还是在嘲笑祖先:“你说说,咱家都如此了,那些跟着高祖打天下的勋贵们就活该没有私心吗?”

“他们只会看着,怨着,然后想着老刘家千秋万代,却让我们流血流泪后光荣退场。这合理吗?这不合理,甚至有点卸磨杀驴的意味。”

刘瑞想说些什么,但却被刘启抬手打断道:“听朕把话说完。”

瞧着儿子欲言又止的表情,刘启难得掏心掏肺道:“其实不仅是彻侯,那些藩王也是同样的想法。都说上阵亲兄弟,打仗父子兵。可是亲亲相隐间也得分出个三六九等。高祖能对齐王,吴王,淮南王一系掏心掏肺是因为他们是亲父子,亲叔侄。可朕不是。”

“朕跟他们没有十几年的情谊或是战场上的兄弟。”

“最重要的是,朕也有儿子,朕也有私心。所以为了朕的儿子们,就只能委屈他们。”刘启的声音里透露出森森的冷意:“甚至在朕百年之后,你也会这么做,你的儿子也会对朕的孙子们举起屠刀。”

“儿臣不敢。”

“不敢?”刘瑞从鼻孔里哼了声,嘲讽道:“别给未来的自己许下做不到的事。即便日后继位的不是你,朕所说的事情也不会改变。”

刘瑞没法回应这话,只能等刘启转移话题。

父子二人就这么静静地对视着,直到茶碗上热气逐渐消散,刘启才继续说道:“说了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,你怕是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吧!”

“儿臣不敢。”

“你那么伶牙俐齿的人,怎么今天只会说这一句话。”刘启显得有些不耐烦道:“你是朕的儿子,别在朕的面前做出那副畏畏缩缩,委委屈屈的模样。”

刘启突然暴怒地一拍桌子,瞪着刘瑞一字一顿道:“你之前顶撞朕的魄力呢?顶撞太后的勇气呢?”

“怎么,当上太子后没学好,反而练了身暮气。”刘启见状,继续讽刺道:“想要解决事情就得拿出解决事情的样子。”

末了,刘启还气鼓鼓地换了个坐姿,怒急反笑道:“你不先去拜见两宫太后,而是来朕这儿,不就是为了试探下朕的态度,然后借朕的手去教训下越做越过分的勋贵们吗?”

“您既然知道又为何要为难我。”刘瑞见状也是无比郁闷道:“保送堂邑侯世子的纸条可是您写的。”就这态度,你让他怎么想?还不得往走后门的方面去想。

况且就科举的发展史来看,真正完善科举制度,把后门堵上的还得是宋朝。

顺带一提,大宋虽怂,但是在避嫌上却是做的比大明要好,不仅出台了“糊名制”和“间隔就坐”,甚至还把有亲戚同门在本地为官的考生调到别处去考,真正做到了让贫困学生顺利出头。

相较之下,唐代光是有记录的大规模舞弊就有两三次,甚至大诗人王维就是走公主的门路跟张九龄的弟弟争夺状元,而李白杜牧也是在阅卷时被考官贬了名次却又无可奈何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