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t css="rd">
&esp;&esp;贾珩面色不喜不怒,沉声道:“按着兵马授予江南大营经制,应有兵五万,剩下一万八千人,到了哪里去?”
&esp;&esp;王节判一时又是支支吾吾起来,拿眼去瞧着一旁的叶真,在贾珩目光逼视下,一副马科长脸的模样。
&esp;&esp;周围默然而立的军将,脸上神色也多不自然。
&esp;&esp;贾珩不再询问那突然马科长脸的节度判官,而是看向叶真,问道:“叶侯,你为江南节度使,可知缘由?”
&esp;&esp;此言一出,在场众将都看向叶真,静待其反应。
&esp;&esp;叶真面容上却见不到什么慌乱,道:“实不相瞒,江南大营兵马当年系为征讨南疆的兵马,崇平元年,尽数调任金陵戍卫旧都,这些年过去,少历战事,将校凋零,而南省百姓多不喜从军,兵额才致不齐,先前两江总督衙门与本侯整顿过一次,已经陆续补额,但仍需一段时间。”
&esp;&esp;其实,现在的兵额已是整顿、补额过的。
&esp;&esp;贾珩毫不避讳道:“既是经制兵额不够,当裁汰冗额,以减朝廷兵饷之负,江南大营方面这些年为何没有上疏?”
&esp;&esp;此言一出,下方的众军将,神色多有不善。
&esp;&esp;而甄韶则是眯了眯眼,静静看着那少年如何处置军务,江南大营可不比江北,这些军将不少都是当年安南之战的骄兵悍将。
&esp;&esp;这时,叶真沉默了下,解释道:“原军将皆有大功于社稷,当年上皇和圣上都有圣谕,命本侯需优恤待之,而江南大营久无战事,虽营兵并未满额,但与大局无碍,不过如今虏寇竟于江南之地肆虐,也需重整武备,以济兵事。”
&esp;&esp;贾珩神色澹澹,不置可否。
&esp;&esp;江南大营裁汰老弱,缩小编制,已是刻不容缓,但安南侯叶真坐在这里本身就表达了态度,这是在为江南大营的部将撑腰,但若说安南侯抵挡整军经武大计,他也未必有这个胆子。
&esp;&esp;说白了,还是想谈条件,这些就不好当着众人的面叙说。
&esp;&esp;贾珩心头打定主意,吩咐道:“王判官,将江南大营的相关花名册以及履历簿册装成箱,本官回头要拿回去看。”
&esp;&esp;王判官闻言,如蒙大赦,拱手应是。
&esp;&esp;安南侯叶真虎目看向那少年,笑了笑道:“永宁伯,未知晚上是否有空,可否到太白酒楼一叙?”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道:“叶侯订好桌子,本官必定赴约。”
&esp;&esp;整顿江南大营,势必要与叶真有着一番交锋,叶真如果识时务的话,就知道大势难违。
&esp;&esp;叶真笑道:“永宁伯爽快,那本侯晚上就恭侯大驾了。”
&esp;&esp;说话间,告辞离了中军营房,贾珩则唤着王判官,以及五个卫指挥使、指挥同知、佥事等属官,检视江南大营诸卫。
&esp;&esp;江南大营辖飞熊、豹韬、金吾、虎贲左右卫,如是再加上镇海军的前身镇海卫,这就是江南大营的六卫,本质上是南都的卫戍部队。
&esp;&esp;第758章 崇平帝:加封贾珩为太子太保……
&esp;&esp;就在贾珩在江南大营整军之时——
&esp;&esp;神京城中
&esp;&esp;大明宫,含元殿
&esp;&esp;殿中群臣正在议事,随着秋粮征收之事逐渐占据了大汉政治生活的主题,加上北疆的米粮银饷再次需要筹运,近来频频召集内阁以及军机处举行廷议。
&esp;&esp;下方的内阁首辅杨国昌,苍老面容上浮起一抹冷意,拱手道:“圣上,南京户部侍郎谭节上奏,江南之地入夏以来,雨水偏多,影响粮食收成,请求圣上酌情蠲免今年漕粮数额。”
&esp;&esp;如是那小儿在南方吃了败仗,想来圣上对小儿印象也能有所改观。
&esp;&esp;崇平帝沉声道:“如今北方边军亟需运粮,江南输送的漕粮一粒都不能少。”
&esp;&esp;杨国昌拱手道:“老臣这就向南京户部行文,催促运粮。”
&esp;&esp;杨国昌奏事而毕,返回朝班,此时已是近晌时分,一众朝臣腹中饥肠辘辘,都想着等崇平帝说着散朝。
&esp;&esp;崇平帝目光掠向下方的一众朝臣,目光停在军机处为首的兵部侍郎施杰脸上,问道:“军机处,金陵方面可有奏报递送过来?”
&esp;&esp;施杰连忙应道:“回禀圣上,这几天金陵方面的奏疏还未递送过来。”
&esp;&esp;因为南方镇海军水师覆灭的消息在京中传的沸沸扬扬,崇平帝一时间又没有收到贾珩的飞鸽传书,心头难免焦虑了一些。
&esp;&esp;只当是贾珩,另外写了一封奏疏,以便具细录事,呈递至京。
&esp;&esp;崇平帝一时默然。
&esp;&esp;就在这时,殿后隔着垂挂的珠帘,一个内监探出头来,对着正在崇平帝身旁侍奉的戴权使着眼色。
&esp;&esp;戴权情知有事,向着内监而去,从中接过盛有笺纸的锦盒,面色微顿,连忙向着崇平帝返回。
&esp;&esp;“陛下,永宁伯的飞鸽传书。”
&esp;&esp;崇平帝闻言,从戴权手中接过笺纸,迫不及待地翻阅,道:“好,不愧是子玉!”
&esp;&esp;此言一出,下方的几位内阁阁臣以及朝臣脸色微变,暗道,这是怎么一说?
&esp;&esp;崇平帝放下笺纸,看向下方一道道期待和疑惑的目光,说道:“方才,贾子玉递送来的飞鸽传书,八月十六,官军在海门取得大捷,虏寇已被击溃,一战斩获女真三百,俘虏海寇四千,东虏不敢再乘船进逼金陵,详细军报,将在今日以六百里加急的快马递送而来。”
&esp;&esp;因为飞鸽传书可以传递的信息量有限,故而笺纸上文字不多,但好在这时候还有文言,虽然贾珩不懂香农的信息论,但借助后世谍战知识,对信息的简单编码还是知晓一些,尽量在信息失真度和简单压缩之间取得平衡。
&esp;&esp;不过,信鸽在路上因为天气,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,原本还能早到一些,不想现在才到。
&esp;&esp;此言一出,含元殿中宛如掀起了惊涛骇浪,难以置信。
&esp;&esp;这才多久,这永宁伯又取得了一场大胜?真就是武运长虹,百战百胜?
&esp;&esp;而就在众臣心思各异之时,杨国昌身后不远处的国子监祭酒刘瑜中,眉头紧皱,目光闪了闪,手持笏板,出班而奏,开口道:“圣上,镇海军是在八月十五日覆灭,虏寇次日为江北大营水师,这飞鸽传书会不会……”